2015年4月29日 星期三

「大姨媽來啦?!」被誤解的「經前症候群」

女性擁有生育子女的天賦,所以子宮定期進行「清掃、重新鋪床」的內務,亦即「月經」。每個月的那幾天,女性得頻繁更換衛生棉墊、洗滌衣物,還得忍受私處的濕黏悶熱,甚至經痛、貧血昏沉…等等不適,男性朋友通常很難理解。

不過,他們可能會察覺到身邊的女性會在「某些時段」顯得煩躁、易怒、情緒化,就直接「腦補」成--應該是她的『大姨媽』來了?!

錯,大錯特錯。


雖然部分女性的情緒與月經週期相關,例如:「經前症候群」,但並非所有女性都有。

而且,「經前症候群」顧名思義是在月經「前」出現。所以,不應該懷疑人家是「大姨媽來了?」,而是--「大姨媽『要』來了?」

「經前症候群」通常是月經前一週,有人甚至從月經前兩週就出現。

請見附圖,以月經週期為28天的女性為例,在第14天排卵日後,愈接近下次月經日期,通常症狀愈嚴重。而一旦月經來潮,一兩天內就警報解除,雲淡風輕。

在身體方面,可能會乳房脹痛、頭頸背痛、食慾增加、嗜吃甜食、疲倦易累等現象;在精神狀態方面,可能會無精打彩、情緒低落、緊張易怒、性慾缺缺、失眠…等等。

「經前症候群」的病因目前未明,可能與「神經傳導物質」(例如:血清素)、黃體激素和雌激素分泌起伏、營養不均衡(高脂肪或糖鹽過多)、維他命B6缺乏、甲狀腺分泌失調、鈣質缺乏、身心壓力、睡眠不良、環境污染…眾多因素相關。

女性朋友如果感覺到情緒常有莫名起伏,想要確認是否有「經前症候群」的話,建議您先做「身心日記」--記錄項目包括:月經來潮日、結束日,以及每天感覺到的情緒與身體狀態。持續幾個月後,如果發現「身心鬧脾氣」與「月經將臨」有關,就能合理懷疑是「經前症候群」了。

並非所有的「經前症候群」都需要治療,症狀較輕微的,可以經由調整飲食,避免過量咖啡因、少油鹽糖、多運動、充足睡眠、補充B群、減少工作負擔…等等而改善。

症狀比較嚴重,對於上述調整無效者,就需要考慮就醫了。可以先掛「婦產科」,以口服女性荷爾蒙治療。

如果「女性荷爾蒙」治療效果不好,那病因或許是神經傳導物質。此時就要改掛「精神科」,使用低劑量抗憂鬱劑(提升血中血清素濃度),一般而言,效果都不錯。

像我遇過一個媽媽,她發現自己在月經前一週像是變了個人,全身上下都不舒服,變得容易發脾氣、暴躁、對小孩缺乏耐心、因為小事就跟老公吵架,活像個母夜叉。但是,月經來了之後,她就變回溫柔的人妻、人母,搞不懂自己前幾天為何因小事就抓狂。如此周而復始,讓她困惑極了。經過診療後,她月經前一週每天服用一顆血清素抗憂鬱劑,身心都變得平穩,輕鬆多了。

往後,請不要再揶揄身旁發飆的女性說:「妳的大姨媽來啦?」因為,「經前症候群」雖然確有其事,但非普遍現象。

而,她發怒的最可能的原因,或許是--「你」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