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6月19日 星期一

黃金泡菜~自己做

雖然是精神科的衛教部落格,但天氣這麼熱,來點好吃又冰涼的黃金泡菜,相信大家都能感覺幸福與愉悅~

外面買一小瓶就要兩佰上下,對我這種一口氣可以吃掉半瓶的人來說,實在太傷荷包,不敢盡興。所幸,在網路上爬文後,發現簡單到可以自己製作。

首先,挑顆肥美壯碩的菜,高麗菜或是大白菜都可以。我這次物色的是顆山東大白菜,高約35公分,沉重又結實。

果斷地切半。這次的醬料用半顆白菜剛好。

(其實是家裡的容器不太夠,做多了沒地方放。剩下的半個用保鮮膜包好,可以再放個幾天,有空再處理。)

2017年6月7日 星期三

初診請於看診結束前30分鐘完成掛號


近日發現,精神科的初診病患如果太晚掛號進來,因工作人員下班時間所限,能提供的會談時間受到擠壓,嚴重影響看診品質。

2017年4月18日 星期二

精神科藥物(七): 其他補遺

臨床上,病人最喜歡問: 有沒有副作用」? 怕副作用的心態,遠比計較療效還強烈。

可惜的是,當然是「有的」,而且每種藥物都有。(有時候連無效的安慰劑也有副作用) 但其實不需要那麼恐慌,因為只要是療效以外的作用,都叫副作用。例如: 安眠藥有昏沉的副作用。昏沉? 想睡覺不都該先昏沉嗎? 這叫副作用時在太好笑了...,乍聞之下,很多人的反應恐怕是這樣的。但這並不違背邏輯,因為主要作用是睡眠,沒睡著的昏沉就叫「副作用」。

2017年4月17日 星期一

越南式咖啡製作法

越南經過法國殖民的洗禮,咖啡文化盛行,已經是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了,也發展出其獨特的咖啡品嘗法。


這是越式咖啡標準套件,杯與盤不大,約為紅茶杯組尺寸。右上方的是咖啡濾杯,下方中間的是壓軸,右下方則為濾杯蓋。


講究的當然要現磨咖啡豆,友人給的手動磨咖啡機,是我心中的夢幻逸品~ 哈很久了,一直找不到入手的機會。這下竟然從天上掉下來,雀躍到作夢都會偷笑。

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

精神科藥物(六): 失眠症狀的診斷與鎮靜安眠藥物

我們如何維持清醒?為何想睡呢?

大腦的睡醒由「上行網狀激活系統」主導,訊號傳導物質為興奮性」的組織胺(histamine)。當這個「清醒系統」放出的刺激訊號的變慢時,人就難以維持清醒,開始想睡了。

腦部休眠系統,由「抑制性」傳導物質-- GABA 所調控。以電腦來比喻,一個是「開機」鈕,一個就是「關機」鈕。

第三個機制是生理時鐘由神經傳導物質:褪黑激素(Melatonin)調控。當天亮該醒來時,褪黑激素的分泌減弱,啟動「開機鈕」;夜深該睡了,褪黑激素逐漸升高,啟動「關機鈕」。

助眠藥物的原理

藥物如果能作用於上述三個腦部機制的關鍵點 (減弱組織胺,增加GABA或是作用在褪黑激素接收體),就能夠影響人體的睡眠運作。


2017年4月15日 星期六

精神科藥物(五): 焦慮症狀的鑑別診斷與藥物治療

焦慮症 (anxiety disorders) - 以不安、緊張煩躁惶恐...為主要症狀。這些情緒凡人皆有,唯有嚴重到影響個人的日常生活時,才需要考慮治療。

圖片來源: ErikaWittlieb

中文的「焦慮唸起來跟憂鬱」有點近似,但這兩者的情緒本質截然不同,以下是區辨的口訣:

憂鬱 -- 情緒低落、喪失興趣
焦慮 -- 過多的擔心憂慮

2017年4月14日 星期五

記憶的盡頭--讀後筆記與評語

本書之書影(取自網路)
最近關心過了身材 (脂肪的秘密生命),覺得自己該長進一點,該關心一下精神科本行,與同宗神經科共搶(?)的「失智症」(dementia),於是購入此書。個人評語先:
  • 故事性,尚可。文獻整理,不錯。
  • 結論: 轟轟烈烈吵完,果真沒有定論。

2017年4月12日 星期三

精神科藥物(四): 情緒疾患的兩極 -- 躁(mania) 鬱 (depression) 的症狀與治療

外界的狀況時時都在變動,生物得要隨之應變。身為人,身體每天的狀況都在變動,情緒自然也是 -- 遇到好事,心情好,遇到挫敗,心情差...,即使沒啥大事,也是有時感覺不錯,有時莫名低落,但情緒高低總在某個「正常」的區間內震盪。

(以下製圖簡陋,請原諒我的美術天分不足)



所謂「正常」,怎麼定義呢? 其實,在精神科比較重視的是「功能」,也就是當事者扮演自身角色的能力。像學生能否好好上課,交報告,維持出席率與成績,家庭主婦能否操持家務,公司職員能否完成工作...。即使有情緒困擾,但學業或職業功能還能維持得了的話,並不需要就醫。例如: 中獎很高興,失戀很傷心...,過一陣子就調整回來了。

但是,如果情緒過高或過低,弄到身為學生卻無法好好上學,身為員工卻無法按時上下班,身為主婦卻是終日躺床廢弛家事...,嚴重到這樣的程度的話,就該就醫了。

「正常」的界線在哪,很難畫出來,但大家心裡有把尺。情緒強度太超過,拖太久,致使個人陷入困境,旁人覺得不對勁之時,那就算不正常,或許真的病了。


2017年4月11日 星期二

精神科藥物(三): 精神症 (psychosis) 與 抗精神病藥物 (antipsychotics)

接續上一篇 症狀與診斷大類 內圖中的紅色區塊 -- 精神症 (psychosis),泛指「思考或知覺與現實不符」,或是思考喪失邏輯性言行混亂的狀態。

主要的疾病有:
1. 思覺思調症 (精神分裂症, schizophrenia)
2. 妄想症 (delusional disorder)

像思覺思調症的主要症狀就是:


2017年4月10日 星期一

精神科藥物(二): 症狀與診斷大類


精神科的治療邏輯如下:

症狀 → 診斷→ 用藥

病史很重要,症狀也要觀察清楚,當面會談與評估,蒐集足夠的資料之後,再加以「辨症」(不是中醫的辯證),而是列出可能的診斷,再逐一排除不可能的診斷,留下最懷疑的,或許次懷疑的診斷。

症狀觀察不明確,診斷思維不縝密,診斷錯誤,就無法「對症下藥」了。開藥並非病人或家屬看到的 -- 醫生只是隨便按兩下滑鼠打幾個字,重要的是「醫生腦袋裡跑過的推理過程」,推理跑得對,可能就藥到病除。醫師的分析邏輯亂跑而開錯藥,那就請病人自求多福啦...(?)

所以,談精神科用藥一定要先談症狀,疾病分類。沒有正確診斷,就無法有效治療。

在此系列裡,為了快速入門,將把本科病症粗淺分為四大塊。


精神科藥物(一): 發展史與基本原理

在沒有多久之前,台灣的「精神科神經科是同一家的,後來才分科。精神科經過近年來藥物的發展潮,以及腦科學研究的進步,愈來愈確定精神疾病的病因多半是大腦(或許未來,精神科與神經科又會變成同一科?!)

然而,古書有云... 連本草綱目也說沒藥醫。(精神科醫師要是生在古代,絕對得天天吃土...)

(圖片取自網路)

眾人長久以來束手無策的精神病,尤其是需要長期住療養院的嚴重病患,治療的曙光竟然只是來自--偶然?!

2017年4月5日 星期三

脂肪的秘密生命--讀後筆記與評語

(本書封面)
先講個人評語:

1. 文獻整理得相當清楚,寫作流暢有趣。

2. 讓人清楚脂肪確實是人體生存的重要「器官」,可不是贅肉罷了。另外,脂肪會自我求生,別妄想可以輕易甩掉它。讀完讓人坦然接受自己即使多了些肉肉,也不全是自己的錯 (嘆氣...)。即使想減重,也要更理性地擬訂執行計畫,否則絕對會被脂肪反撲得灰頭土臉的! 脂肪是頑強的「內分泌器官」,千萬別小看它!

如果您懶得讀書,或是想先了解一下內容再決定要不要買,那以下視我個人的筆記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