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7年4月16日 星期日

精神科藥物(六): 失眠症狀的診斷與鎮靜安眠藥物

我們如何維持清醒?為何想睡呢?

大腦的睡醒由「上行網狀激活系統」主導,訊號傳導物質為興奮性」的組織胺(histamine)。當這個「清醒系統」放出的刺激訊號的變慢時,人就難以維持清醒,開始想睡了。

腦部休眠系統,由「抑制性」傳導物質-- GABA 所調控。以電腦來比喻,一個是「開機」鈕,一個就是「關機」鈕。

第三個機制是生理時鐘由神經傳導物質:褪黑激素(Melatonin)調控。當天亮該醒來時,褪黑激素的分泌減弱,啟動「開機鈕」;夜深該睡了,褪黑激素逐漸升高,啟動「關機鈕」。

助眠藥物的原理

藥物如果能作用於上述三個腦部機制的關鍵點 (減弱組織胺,增加GABA或是作用在褪黑激素接收體),就能夠影響人體的睡眠運作。


失眠類型

  • 入睡困難: 約3/4的失眠為此種。入睡時拖很久,但睡著就能持續睡眠。
  • 睡眠中斷:  入睡沒問題,但睡睡醒醒。
  • 早醒:入睡沒問題,但睡眠過短,很早就醒,無法再度入眠。

醫師會評估病患的睡眠型態,為其選擇合適的助眠藥物,可參照下文:


失眠的原因繁多,則可參照下文鑑別:

為什麼會失眠?

失眠相關系列文章


助眠藥物 


苯二氮平 (benzodiazepine, BZD)


圖片來源: https://en.wikipedia.org/wiki/Benzodiazepine
此類藥物成員族繁不及備載(這詞有點怪),共通點就是有苯環還有兩個氮,所以取這個名字。依照化學式的側枝不同,各藥物的特性也不一。有的比較能讓人放鬆,稱之為鎮定劑,有的讓人必較不煩躁,稱之為解焦慮劑,有的必較讓人想睡,就稱為安眠藥。坊間傳言安眠藥很危險,聽到鎮定劑就以為比較安全,其實失之偏頗。認真來講,藥效強又易成癮的鎮定劑,可不比單純的短效安眠藥安全哪~ 

所以,有這方面困擾的民眾,請找醫師討論,協助選擇適合的藥物。醫師的診療邏輯大略如下:

  1. 單純失眠:優先選擇安眠效果強的藥物
  2. 焦慮導致的失眠:選擇鎮靜解焦慮為主的藥物,讓人平靜後,或許就能自然入眠
  3. 身體緊繃痠痛:可合併肌肉放鬆類藥物,讓身體較為輕鬆好眠
  4. 精神病症引發的失眠: 除了安眠之外,要根本治療主要的精神疾病,例如: 憂鬱症、躁症、精神分裂症...等等。等到主要病症緩解後,通常失眠也會改善。
非苯二氮平類安眠藥 (Non-BZD)

新一代的安眠藥,強項在作用單一,只能引導入眠,副作用較少,成癮性較低。像常見的使蒂諾斯就屬此大類。因為只能安眠,沒有鎮定效果,服用後不見得會有昏沉感,建議應立刻就寢,以免錯失藥效發揮的時段。

關於失眠與安眠藥物的正確觀念與詳盡解說,請參考陳俊欽醫師與我合著的專書: 

別怕安眠藥 (書籍簡介網址)










最後,目前不論哪種鎮靜安眠類藥物,可惜都還不夠完美,共通的缺點 -- 長期使用皆有可能產生抗藥性成癮性,高劑量長期使用如突然斷藥,可能有戒斷症狀 (withdrawal symptoms),所以此類藥物都受到管制,需要經過醫師評估後,開立處方才可領用,不能自己到藥局購買。

安眠藥僅建議用來處理暫時的失眠問題,勿連續服用超過4週,以免成癮。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