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5年5月8日 星期五

醫生,有儀器能檢查我是不是「自律神經失調」?

「自律神經失調」其實是一個「概念」,沒有明確定義,無法像診斷「高血壓」一樣,量量血壓,或像診斷「糖尿病」,空腹抽血驗血糖,看數字就可以決定。

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,生活模式也不同,即使都是「自律神經失調」,每個人的症狀也不盡相同。所以,在診斷是否有自律神經失調時,「問診」確認身心症狀是否符合,才是重點。


然而,臨床實務上,病患還是偏好使用儀器測量,取得白紙黑字的報告,認為這樣比較「客觀」。

目前國內「自律神經功能」檢查方法有下列幾種,各有優劣:

皮膚排汗檢查:此檢查的原理為「交感神經」控制「排汗」,交感神經活性的活性與汗腺分泌量成正比,因為汗水會提升皮膚的導電度,測量皮膚的導電度可回推交感神經活性。聽說此種檢查數據較精準,但是檢查耗時久,檢查結果會受到溫度、溼度…等等的影響。

交感神經皮膚反應:原理是人體接受刺激後,在皮膚可以測得反射性電位。通常檢查法為電刺激器放置於肘部正中神經處,記錄用的電極線則貼在對側手心及腳掌。據說此項檢驗的敏感度、特異性不高。

心迷走神經功能檢查:原理是深呼吸會影響自律神經的活性,監測心律變化,可以反推自律神經功能。檢驗時,受檢者依照指示做連續深呼吸運動,每分鐘6次,同步測量心電圖。

傾斜床試驗或站立檢查:原理為利用姿勢改變,監測自律神經的反應,則可推論出其反射功能是否良好。首先患者平躺20分鐘,記錄血壓及心跳,然後傾斜床鋪至70~80 度,誘發「姿態性低血壓」,觀察有否症狀,例如:頭昏、頭痛、 無力、倦怠、昏厥、心悸、眼花、面部潮紅…等等。一般人站起後,血壓於最初30秒會短暫下降,隨即回升。如果收縮壓下降20毫米汞柱或舒張壓下降10毫米汞柱, 則可以診斷為「姿態性低血壓」。當有姿態性低血壓時而心跳無法代償性增快,且有不適的症狀,則可能為「交感神經衰竭」。

心率頻譜分析檢查:常人的心跳表面上看來規律,但事實上每次心跳間的間隔是高低起伏的,此種心律變異受到自律神經的調控。所以,此種檢查的原理在監測心律變化,收集平躺休息20分鐘後,靜止狀態的5分鐘的心電圖後,以電腦程式運算獲得各項心率變異的功能指標。例如:心率變異值的過低,代表自主神經的彈性差,對於外界變化的調控反射不良,未來罹患或死於心血管疾病的機率較高。

有些學者再把心率頻譜的數據做更深入運算後,產生一些數字來推估交感、副交感神經的平衡性。但,從五分鐘的心跳,是否就能了解複雜的自律神經系統?許多醫學研究證實這些數據跟某些疾病、症狀「有相關」,但無法清楚定位問題所在。所以,往往檢查了半天,知道有問題,但是問題在哪裡,要怎麼處理、治療,依然霧裡看花。

畢竟,自律神經功能牽涉到免疫、內分泌、表觀遺傳、神經傳導物質、生長因子、下視丘—腦下垂體—腎上腺軸線,變數相當多,並非一個檢查就能夠鐵口直斷,順便連藥方都帶出來的。我個人也贊同,以實證醫學角度來看,這些檢測數據,現階段當成「參考」就好,醫師的臨床判斷最為重要。


您也可以參考這些資料:

陳豐偉醫師的高雄精神科診所札記 自律神經失調

振興醫訊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