外界的狀況時時都在變動,生物得要隨之應變。身為人,身體每天的狀況都在變動,情緒自然也是 -- 遇到好事,心情好,遇到挫敗,心情差...,即使沒啥大事,也是有時感覺不錯,有時莫名低落,但情緒高低總在某個「正常」的區間內震盪。
(以下製圖簡陋,請原諒我的美術天分不足)
所謂「正常」,怎麼定義呢? 其實,在精神科比較重視的是「功能」,也就是當事者扮演自身角色的能力。像學生能否好好上課,交報告,維持出席率與成績,家庭主婦能否操持家務,公司職員能否完成工作...。即使有情緒困擾,但學業或職業功能還能維持得了的話,並不需要就醫。例如: 中獎很高興,失戀很傷心...,過一陣子就調整回來了。
但是,如果情緒過高或過低,弄到身為學生卻無法好好上學,身為員工卻無法按時上下班,身為主婦卻是終日躺床廢弛家事...,嚴重到這樣的程度的話,就該就醫了。
「正常」的界線在哪,很難畫出來,但大家心裡有把尺。情緒強度太超過,拖太久,致使個人陷入困境,旁人覺得不對勁之時,那就算不正常,或許真的病了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