此情無計可消除,才下眉頭,卻上心頭。
-- 李清照《一剪梅》
九二一震災,八八水災,高雄氣爆,八仙塵暴...,台灣近來天災人禍不斷,死者已矣,倖存者仍活在恐懼之中...可有解否?!
經歷過極度壓力或嚴重的創傷之後,倖存者常會有「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」(PTSD)--大腦牢記傷痛經驗,永誌不忘,此後只要些許線索(聽到爆炸聲、 看到災難新聞、 聞到燒焦的氣味...),就可能陷入強烈恐懼,無法自拔。
杏仁核的神經連結--恐懼形成&削弱 圖片來源: Stahl'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, 3rd Ed. P759 |
原因在於,大腦將創傷經驗深烙印在深處的「杏仁核」區(如上圖左),認知與記憶區一旦辨認出類似的情境,就抄杏仁核內「捷徑」,瞬間啟動「恐懼反應」!
就是這種「恐懼捷徑」讓很多倖存者猶如驚弓之鳥,寢食難安,遑遑不可終日; 大腦可有建置「刪除鍵」,能一按就把它丟進資源回收桶?
「選擇性失憶」嗎? 希望能削弱對「特定恐懼對象」的反應,目前通常運用「認知行為治療」,讓患者重複暴露於所恐懼狀況下,例如: 想像場景,觀看照片,由治療師帶領到現場...。治療者如能確保患者屢屢安全過關,累積正向經驗,就能讓患者經由「學習」而長出「抑制恐懼」的新迴路(如上圖右),往後再遇到類似狀況時,恐懼感下降。
我們所以為的「治療」應該是把恐懼迴路給消除,但事實上,恐懼從來未被消除,也未被遺忘,只是被「抑制」。
這樣的治療結果,是有隱憂的。因為,新的迴路並不穩定,如果學習的效果衰退(遺忘),原本的恐懼捷徑又變回主要幹道了(回到上圖左)。因此,即使治療成功,並不能保證終身無憂。
目前藥物治療方面,「抗憂鬱劑」證實是有效的第一線用藥,可惜常見殘餘症狀,例如: 失眠。這種時候加上鎮定安眠藥需注意,防範因壓力過大而藥物濫用。
目前的治療法還不夠完美,故已有人研究新藥,例如: d-cycloserine,強化「恐懼消弱」的效果,讓患者在接受暴露療法時服用,可望能增強新生成的「抑制恐懼」迴路。
目前的治療法還不夠完美,故已有人研究新藥,例如: d-cycloserine,強化「恐懼消弱」的效果,讓患者在接受暴露療法時服用,可望能增強新生成的「抑制恐懼」迴路。
也有的藥物致力於預防恐懼記憶的行成,例如: 在創傷經驗尚未深植於杏仁核(空窗期)時,給與倖存者 beta adrenergic blockers (乙型腎上腺素阻斷劑) ,阻斷恐懼記憶的形成,或可預防後續衍生的創傷後壓力症候群。
上述目前屬研究階段,目前尚未成為常規治療。實在是希望此類研究早日成功,讓人能將「恐懼」卸下眉頭,不上心頭。
參考書目:Stahl'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, 3rd Ed., Ch 14, P756-763.
參考書目:Stahl's Essential Psychopharmacology, 3rd Ed., Ch 14, P756-763.
沒有留言:
張貼留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