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9月30日 星期日

中國禁書「巨嬰國」直指人心,助您釐清想不通的社會現象


有讀者跟我說:「妳的書好女人受的傷最重,看完之後覺得相見恨晚,早個十幾年看到,我就不會過得這麼慘了!」(其實您不用懊悔,畢竟我十幾年前還功力不足也寫不出來)


我說:「那妳現在知道該怎麼做了吧?」

「我知道。但是...我會心軟,做不來啊...」她面帶為難。

為什麼明知道卻又做不來呢? 那我就要鄭重推薦這本「巨嬰國」,保證看完之後就茅塞頓開。此書所說的「巨嬰」,非指姙娠糖尿病所致之體型碩大的寶寶,而是表面上看似已成年,但人格發展尚停留在嬰兒期的成人,這種現象在華人文化圈裡盛行率極高,尤其能解釋中國人到在外國的種種匪夷所思的行徑,其實就連台灣也不罕見。

此書愈讀愈讓人拍案叫絕,共黨怎可能放任此種言論? 我上網一查,這本書果真在中國已經被禁。台灣也曾經歷長期的戒嚴,當局禁的就代表「品質保證」,要不指出了真相,不然就是說了當局討厭的真話。

猜想「巨嬰國」被禁的原因是「傷害民族情感」,因為它把中國人喜歡抱團取暖的集體心理,要謀利就得裝成為「大眾服務」...等等現象都透徹分析了。這絕對是「顛覆共產顛覆黨」等級的邪說,非禁不可。

作者是心理諮詢師,因此書內提到好幾個心理治療名家,例如: Freud, Klein, Winnicott, Kohut...。當年我在住院醫師時代,光是大師的名字加各自的理論,多如繁星又抽象的專有名詞,就曾把我整到翻過來。不享受罪的話,大可跳過。

作者認為,巨嬰來自於「病態共生」。「正常共生」是指寶寶出生後到六個月大,與母親之間的緊密狀態。此階段完全倚靠母親提供的照顧存活,寶寶只知道餓了就有奶喝,想睡就有安撫,只要哭鬧就能消除不舒服,無法意會自己是受到人照顧的脆弱存在。如果是被照顧良好的話,寶寶會覺得自己很厲害,是全能的,想怎樣就會怎樣,是神一般的存在。如果有不如意的狀況,那就是敵對,寶寶的宇宙就會毀滅。

等到六個月後,寶寶長大了些,終於發現自己之外原來有個「媽媽」,媽媽成了寶寶這個「主體」的第一個「客體」。寶寶開始意會到自己與母親是「不同」的個體,兩人之間是有「界限」的,母親不見得能理解自己的想法,他也要學習接受別人不見得會照自己的行動。

再更大些,寶寶會發現足了自己與媽媽之外,還有其他的人存在,例如:爸爸。寶寶開始接受關係的複雜性,媽媽愛他,但也愛爸爸。即使他愛媽媽,也可以愛爸爸。從此小人兒愈長就愈能容納人際關係與情感的複雜性。

如果在六個月大之後,還繼續停留在「共生」階段,就是「病態共生」,巨嬰於焉形成。巨嬰可以是個成人,但對人沒有「界限」,不尊重他人,又「自我中心」,愛怎麼做就怎麼做。因為是巨嬰,就是到處找媽媽,找人照顧自己,不認為自己需要承擔責任。

養成巨嬰的媽媽往往自己也是巨嬰,跟孩子持續著病態共生的狀態。即使子女長大成人,依然嚷著「他只是個孩子啊~!」,拒絕把子女當成「成人」看待,總認為只要自己還沒死,子女永遠是她的「小孩」(難怪診間裡總有七十幾歲的老母,擔心她五十幾歲已當阿公的兒子)。這種母子共生,造成一堆媽寶,也是傳統「婆媳衝突」的原因。婆婆恨媳婦破壞自己與兒子的共生關係,而她怎樣看都是極好的兒子,媳婦竟然成天在挑剔,真是自私又不感恩! 

女人一直以來是孤立於權力系統以外的遊魂,而男人則構成了權利系統的磚瓦。因為女性要將自己的未來依附於男人身上,也就有了怪罪丈夫的資格,因為她們難以靠自己掌控人生。所以中國的社會裡,鼓勵女人可以有脾氣,男人則要學會忍讓。別以為女人有公主病是女權過高的表現,背後原因恰恰相反。惟有兩性平權,才能讓女人不鬧,男人不孬。

至於男孩,是家族權力的系統的繼承者,誰能控制他們,誰就增加了家族的控制權。所以,常見婆婆跟媳婦搶小孩,尤其是男孩,長孫...,或是一邊幫忙照顧孫子又一邊說媳婦的壞話,背後就是這種心理。

因為是巨嬰,大家的人格都沒有分化完成,人與人之間的界限含糊,特好「集體主義」。但沒有個體自我的人,只限於集體自我下,會缺乏共情能力,亦即真正的同理心,還會發展成「互害型社會」。(想想共產社會下的現況) 事實上,集體之心適用來鎮止個人之心,是統治者用來統一中下階層的,高層深知這是一種「愚弄」-- 看到這裡,讀者們應該知道為何此書為何被禁了。

中國文化是不講「愛」,而是講「孝」,所謂孝也就是順,總之不管是非對錯,小的聽老的就是了。這樣也是相當利於統治的,在家聽老人的,出外就聽官員的,官員就服從皇帝,只要管身分輩分,多麼簡單又和平? 背後付出的代價就是,大家就互相踐踏爭著當家長,爭著當皇帝...,反正不能講道理,又沒有法治?!

此外,攻擊性正是為人的活力來源之一。在良好的親子關係裡,孩子的攻擊性被接納與引導,可以轉變成創造力與形塑個人。但中國文化是反對個人的,自然是完全絞殺攻擊性,處處都是禁止,讓人動彈不得與無助地憤怒。

攻擊性的重要功能之一就是「劃分界限」,心理健康是需要付出代價的,常見的代價就是「不再是重人口碑中的好人」。所以,看過「好女人受的傷最重」之後,說自己做不到的讀者,或許從小就被家庭與教育系統抹殺掉攻擊性,沒有形成自我界限,只會壓抑與討好,祈求被群體接納,要她們突然說NO,展現界限與反擊,會觸發對於「不再是好人」的焦慮。但是,只要試著適當地釋放出您的攻擊性,拒絕當濫好人,您會漸漸發現「拒絕真的好舒服」,「說出來真的好痛快」,讓人漸漸活了過來喔!

書裡有提到共生時期約是「口欲期」,此時的寶寶是用嘴來體驗事物的 (回想一下讓人頭痛不已,啥都拿去啃的小baby)。但停留在口欲期的巨嬰就麻煩了,一切美好的動植物,他們都想把它們吃到肚子裡,變成身體的一部分。所謂「天上飛的除了飛機,地上走的除了車子」都能吃的民族性,說穿了原來是口欲期的表現。

整本書裡還有其他精彩的論述,不好在這邊通通劇透。總之,很推薦大家入手此書。雖然只能買到簡體版,但多讀個幾頁大概就能習慣,對於閱讀不會造成障礙的。讀完整本「巨嬰國」,您會更加了解中國社會為何是這樣,也更能理解身受「中華文化」薰陶的台灣社會,為何有這麼多假掰的現象。我們能做的就是把自我弄成熟點,抵抗文化遺毒,放棄面子顧好裡子,用愛養育小孩而不是用孝道綁架他們...,這樣我們才能享有真正的心理健康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