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18年12月2日 星期日

[大腦的悖論]讀後感

多半買書是因為作者,很少人會因為譯者買書吧? 但是,這本書我就是因為譯者而買的。譯者是我認識的學弟,雖然他棄醫從商去了,我相信他的醫學背景與用功程度,是此書的翻譯保證。

首先,書的開場由作者自己躺上機器,戰戰兢兢地找人幫忙判讀自己腦部影像開始...即使身為神經科學專家,判讀自己的片子跟別人的片子,情緒上鐵定截然不同。從這個開頭,作者開始引導我們進入腦部複雜且有趣的世界...

身為精神科醫師,我對腦部是又愛又恨。目前精神科主流共識,重大精神疾病幾乎都源自於腦部病變。反省這個檢討那個,搞了半天媽媽最倒楣,平白揹了一世紀的黑鍋。(不管思覺失調症或是自閉症,心理分析大概都是這個論調) 腦科學愈發展下去,「精神科」與「神經內科」愈像是分久必合的一體兩面科了。然而,我醫學院時期的神經解剖學差點被死當...當年我們可是開玩笑說: 「神解(神經解剖學)是只有『神』才能理『解』啊!」

要能跨越諸多神經解剖專有名詞,醫學名詞,翻譯到順暢無礙,註解又精確,有醫學背景的譯者不可或缺。以此書的可閱讀性,我高度肯定黃馨弘的翻譯功力。花費的心力與能獲得的費用,他絕對是在做功德! 

在流暢的文字裡,讓我腦洞全開的是作者打破左右腦「分治」的觀念,亦即大家熟悉的左腦是理性腦,右腦是感性與空間腦...之類的刻板印象是錯的! 

事實上是如果事務是熟悉的,反覆出現,左腦已經有「模組」可供辨認,那就直接跳到左腦處理。例如「深度智慧」那種直覺是來自過往經驗累積下的模組,能夠快速辨認細微的線索,找出解決的捷徑。經驗老到者,像是資深的老醫生,因為多年歷練啥都遇過,擁有眾多模組,常常能在第一時間閃出靈感,而且BINGO。

但當事物是全新時,只得出動右腦來分析與處理。所以,即使一般認為語言是由左腦處理,在學習新語言時,可是要出動左右兩邊大腦的。等到運用熟練之後,就多交由左腦來處理了。大概就是,新的沒經驗的,右腦先來。重複的熟悉的,左腦用模組處理。

所以,老年的大腦是怎樣抵抗歲月的侵蝕呢? 就是靠模組。或許學習速度與記憶力不若年輕人,但靠經驗留下來的認知模組,還是足以處理很多事務。

左右大腦的轉移現象是讓我最驚艷的觀念。年輕時,我們比較依靠右腦去辨認新事物與學習,將累積下來的經驗模組儲存在左腦,人生愈後面就愈倚靠左腦。可想而知,對於孩童,右側的腦傷的影響較大,對成人而言,左側腦傷的影響較大。而腦部退化,通常是右腦退化較快,左腦相對慢些,年輕時多用腦,則退化較慢。(比較有退化的本錢吧?!)

結論: 這本書的閱讀經驗很順暢,能讓人很輕鬆地擷取神經科學的新知。不過譯者有強調,這方面的研究推陳出新相當快,今天的知識可能沒多久又被推翻了,請大家多看多想,腦科學近年來可真是百花齊放呢!


沒有留言: