Full Cheer Clinic, Dr. Lai

2015年9月7日 星期一

過動症(ADHD)的非藥物治療

前面為何寫了好幾篇ADHD (注意力不足過動症)的文章,從病因一路寫到藥物治療? 

其實,只是為了要鋪陳此篇...

對,寫了一大堆,終於,現在,才開始寫我想要說的重點...(嗚)


話說,我上個月去了ATPC,精神科診所聯誼會,上百個精神科醫師齊聚一堂。吸引同行前來的重點,當然是精采的演講題目~

林亮吟 醫師 的講題是關於「ADHD的非藥物治療」,以下是我的筆記重點: 

ADHD用藥的問題: 

醫師並無法預測療效的,因為每個人的體質都不一樣,只有吃了才知道,有效或無效。


治療效果不佳最常見的原因: 病患的藥物順從性不佳(忘記吃,沒照劑量吃),或是沒跟醫師討論就擅自停藥

「藥物」確實是目前公認「最有效果」的治療方式。

認知心理治療: 「可能」有效。

說白話就是「有的人有效,有的人沒效」-- 誰有效誰沒效,醫生不是神,恐怕無法預測。



問題是: 花費人力

心理治療都是用「人」去治療「人」的,用「專業人員」去治療「病人」,雙方都要耗費很多的時間與心力,而且這是一對一的個別處置,無法大量複製(例如: 錄影,大家一起看),成本相當高。


會不會是過敏導致小孩不舒服,才會過動? 如果找出過敏原,加以避免的話,效果如何?

學齡前: 有可能會改善


不過,ADHD通常也要到學齡期(6歲)才能確診,學齡前的症狀到底是過敏? 還是ADHD? 嗯...很難辨別。

學齡期: 效果不明顯

上小學之後,不太能期望用減敏法改善ADHD的症狀。


糖: 無論如何,少吃為宜


如果不吃藥的話,來點天然點的「營養補充品」的食療法,有效嗎? 

鐵,鎂,鋅: 效果「存疑」


魚肝油: 效果「存疑」

關於這些林林種種的食療與營養品,很多僅有個案報告,沒有大規模研究可以支持療效。


有些有用到對照組,可驗證的研究,結果都是頂多能改善效果「部分症狀」,對於ADHD的核心症狀:很難說有效 (白話就是--沒效)


以下是我個人評論: 

藥就是「藥」,藥物上市前都要經過各種動物與人體試驗,確認有療效又沒有嚴重副作用的才可以賣。

尤其是「雙盲試驗」,「藥物組」與「對照組」會拿到外觀相同藥物,根本不知道自己吃的是「藥物」還是「安慰劑」,再由同樣也是不知道藥物分配的醫療人員來評估療效。如此安排,可以避免病患的「心理作用」,以及評估者的「成見」,得到客觀的比較。最後報告是確實有效的,才能號稱是「藥物」,取得核可而上市。

真心想要改善症狀,就先試藥物治療吧!至少,那是驗證有效的,白老鼠別人已經當過了。



ADHD是腦部的疾病,心存「或許只是缺了甚麼營養,補充就好了」,想靠吞幾顆健康食品就解決問題,恐怕只能流於幻想

如果怎樣都不想給孩子吃藥,想要試「心理治療」的話,家長一定要有心理準備,不是治療師努力做就好了,小孩可能會需要請假,您有工作的話,也得請假。 



請別為難治療師,要求「夜間」或「假日」時段,以方便自己上班,或不希望小孩向學校請假。治療師也是來上班工作的,您需要下班與假日休息,他們也需要。

那把小孩送去,自己就去上班或忙別的,總可以了吧? 

NO ! 治療時段有限,治療師頂多只能示範怎麼做,家長要跟著學,回家後還需要親子反覆演練,效果才會好。

所有的心理/職能/物理/統合感覺治療,都需要家長共同參與,不是把「小孩丟給老師做,待會兒去接回來」 的安親班,請做好充足準備之後,才開始接受治療。

還有,健保給付對此類治療,相當陽春,廉價,苛刻...,所以,醫院能提供的資源其實遠遠少於實際需求,治療師永遠做不完,個案往往不知道要排到何時。即使排到了,能接受的治療次數也有限,無法做到滿意為止。


如果經濟允許的話,到專門診所進行「自費」治療,也是可以考慮的。

至於營養品/食療...等等,就各人隨喜了。因為不算「藥」,效果不保證。(能保證療效的,早算藥物了)  

一般藥物試驗裡的「安慰劑」效果可達三四成,也就是說,即使是無藥效的的澱粉錠(安慰劑),病人在不知情的狀況下,就會覺得好了30~40%,心理作用之強大,可見一斑。(如果換成花了大錢買的營養品呢? 看在新台幣份上,我想我會先好一半)

所以,必得先除掉「安慰劑效應」的心理作用,才能客觀評估有效與否。這或許是許多營養品做了隨機分配雙盲試驗後,表現不如預期的原因吧! 


至於值不值得購買,端看每個人的取捨了。

沒有留言:

張貼留言